90周年90件大事51|实施“人文强桂” 推动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5

 ◎ 导读 ◎  

       “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为打造繁荣发展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地带,发挥广西师范大学文科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学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主体依托单位。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为机遇,以“建设人文环境、发展人文科学、支撑自主创新、引领社会文明”为战略总目标,通过有效的“推动”与“引领”,使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博士一级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学科高地(峰)的获得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缘起  

       “人文强桂”建设工程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004年3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广西师范大学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较好而被确定为“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主体依托单位。  

       2005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向自治区教育厅递交《关于请求批准实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请示》,并于2005年4月27日获时任自治区副主席吴恒批示:“依托广西师范大学,通过‘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形式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2005—2007年,每年从自治区专项科技经费中安排200万元予以专项支持,并按项目管理要求,严格资金的使用,确保高水平的成果的产生。”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启动“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批示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自治区领导多次与学校领导、社科专家座谈沟通,商讨“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并就建设经费的来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做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学校的信任,以及对学校在繁荣发展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中承担的历史责任寄予的期望。吴恒副主席在2005年5月27日批示中给出“人文强桂建设工程”总体目标建议:“建设若干在全国高校中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重大影响的课题、项目、成果;提升广西师范大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与环境;培养一批在国内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学术带头人;辅助师大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的建设与发展。”  

       从2005年至2007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资助广西师范大学科研经费1200万元,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基地建设,使学校通过建设产生一些在全国高校有影响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产生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整体提升广西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研究环境,推动以博士点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建设。

 2005年4月8日,时任自治区副主席吴恒在学校育才校区办公楼三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商议启动“人文强桂”建设工程

项目实施

       作为“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主体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在启动伊始即认真落实“人文强桂”建设工程各项工作,努力推进各项工作进程。  

       2005年12月21日,学校成立“广西师范大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办公室”(师政人事〔2005〕71号)。该办公室负责规划、组织和协调学校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职能部门,挂靠科研处;设办公室主任1名,享受正处级待遇,兼任科研处副处长。这是广西高校首个专门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的专门机构。  

       2006年5月22日,学校成立“广西师范大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师政人事〔2006〕39号),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主要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文科各学院院长、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作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人文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进一步推动“人文强桂”建设工程工作开展。领导小组的成立,建立健全了“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领导与管理机构。  

       学校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实施“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研究工程”“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广西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4大工程。“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是在学校建设“八桂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多元文化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5个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这些基地具有信息资料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研究成果传播中心的作用,争取在10年内,使基地的研究条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在国内居先进或领先地位。“重大项目研究工程”是由学校具体负责组织区内外力量,提出涉及广西发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开展联合攻关,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扎根广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广西文科中心落户广西师范大学  

       2009年11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建设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平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广西文科中心”)。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从2009—2011年分三年,按每年1000万元,总共3000万元,之后自治区教育厅持续进行投入,到2022年共计投入57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用于广西文科中心建设。广西文科中心延续“人文强桂”的价值追求,将总体建设目标定位为“高地(科学研究)+ 基地(服务社会)”,即将广西文科中心建设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高地”和“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基地”。广西文科中心围绕以凝炼特色研究方向、打造特色研究团队、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核心目标推动的“科学研究工程”;以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民心中为导向,以组建社会服务研究团队、设立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项目为抓手推进的 “社会服务行动工程”;以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物为抓手推进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购置大量珍稀及特色图书资料推进的“基础条件建设工程”这四大工程进行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区兄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在推动学校乃至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形成开放合作与共享平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成效  

       学校精心研制建设经费使用计划,认真协调相关学科与人才资源,扎实推进各项项目的实施和落地,不断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条件,对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人文学科建设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3个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核、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也是国家在广西设立的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4个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获批为广西重点学科。

       产生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谭培文、钟瑞添、胡大雷、张明非、沈家庄、黄瑞雄6位成为广西高校首批文科博士生导师;孙杰远教授成功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广西首位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贺祖斌、汤志华分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古代文学学科的带头人相继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孙杰远教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覃德清教授、专门史的学科带头人黄松教授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审美人类学基地负责人张利群教授成为自治区优秀专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入选广西高校第一批创新团队,带头人成为“八桂学者”;3位人文学科类专家分别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人选”。  

       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以胡大雷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桂学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成为广西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国家重大招标项目,使桂学研究从区域文化行为上升为国家文化行动。2011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跻身全国百强,位列广西首位;学校先后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以及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基金、冷门“绝学”、国别史专项研究立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零的突破。谭培文教授的学术专著《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获第四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自“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以来,学校共获6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获6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其中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与平台建设蓬勃发展:自治区级的“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广西师范大学基地”在学校挂牌成立;依托人文强桂建设工程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学校被确定为第一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十一五”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遴选中,学校获得5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基地;在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2023年)的遴选中,学校获得5个A类重点研究基地、1个B类重点研究基地。

       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的数字共享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人文社科重要文献资源购置整合、共享平台建设、自建数据库、资源推广利用等阶段建设,最终实现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的数字共享。经过资源购置整合,学校现已拥有《永乐大典》《四库未收书辑刊》《清代孤本方志选》《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等大批重要社科纸本文献,购入47个重要人文社科数据库,每年试用的人文社科数据库达50—80个,奠定了平台建设的基础。学校图书馆自主研制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网页,并与超星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广西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平台,实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的一站式跨库检索和文献传递。为有效实现馆内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图书馆自建馆藏民国广西图书、馆藏广西旧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资料库等9个特色数据库,成为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有力支撑和广西文科中心研究团队的有力助手。  

       高端新型智库建设初见成效。学校聚焦国家急需和广西发展急需,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专业智库。越南研究院先后获批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广西文科中心先后获批为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重点智库、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为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  

建设影响  

       2007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将学校“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打造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核心地带”经验介绍材料收入《立足创新,提高质量——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材料选编》一书中。  

       2008年初,为充分展示学校在办学历程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发展水平、影响力,学校在育才校区图书馆建成“人文强桂展”。“人文强桂展”充分展示学校薪火相传、坚持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传统,注重在继承传统基发展之“本”;坚持础上创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之“魂”;坚持面向广西、扎根广西、立足广西、为广西服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之“根”。2020年,学校启动“新人文强桂展”建设工作,从展厅规模、展呈内容以及展呈设计上进行全面升级,更充分地展示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时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李文清对“人文强桂”建设工程给予高度评价

       广西文科中心在2012年11月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评估验收中获评为优秀,为广西同类平台中唯一获评为优秀的研究中心。广西文科中心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成效获得了全国很多高校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所的高度认可,被赞誉为“广西师范大学文科现象”。  

       在“人文强桂”的共同追求下,学校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田野,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人文关怀,奠定了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学校以广西特色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上彰显区域特色,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文化广西”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活力,铸就了广西“人文强桂”的台柱。  

 (刘莹 执笔 钟学思 审校)

       本文摘自《90周年90件大事》,贺祖斌等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校对:杨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