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余载 弦歌不辍共赴新时代
——记蓬勃发展中的生命科学学院
1958年,广西师范学院(我校前身)生物学教研室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建立播下了种子。六十三年坚守薪火相继、六十三年开拓接力传承,一代代“生科人”不忘初心,拼搏进取,走过了一段光荣与梦想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成就与辉煌同在的非凡历程。
开荒拓土:从“无”到“有”, 播下“生科”种子
1958年秋天,生物学教研室正式成立。1959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我校创办生物系,任命国家二级教授陈伯康先生为生物系首届系主任。1960年,全国大办农业,生物系从市中心的王城搬到猫耳山脚下,直至1966年底,从猫耳山搬回王城。1972年秋,生物系再次从王城搬至桂林市东郊的尧山。1979年2月,生物系回迁到学校三里店分部。1999年5月,生物系与化学化工系、计测中心的部分下属机构合并,成立“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02年9月,为进一步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优化办学结构,学校成立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系两个系。
师资队伍:从“一人”至“一批”,师资队伍特色凸显
生物系成立之初,仅有教师20人,仅系主任陈伯康教授具有博士学位。发展至今,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101人,其中正高职称19人(其中5人为二级教授),副高职称29人,专任教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5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西第二批八桂学者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3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7人,广西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广西卓越工程师奖获得者1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有研究生导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柔性引进国内外教师5人。学院“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成为了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人才培养:从“十”至“万”,六十余载桃李芬芳
63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近万人。毕业的院友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区党代表、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知名的企业家和劳动模范、有大学校级领导、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有政府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有药业、酿酒、组培、农牧等生物技术产业集团的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有中学校长、副校长及许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教学精英。广西目前在岗的中学生物学高级教师绝大多数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
科学研究:从“心”到“新”,科研成果日渐丰硕
学院在白头叶猴、黑叶猴、鳄蜥、黑颈长尾雉、金花茶、沙田柚、罗汉果等珍稀濒危物种和特色经济植物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近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各类各级项目232项,其中国家级28项、省部级3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等高水平论文80篇,出版专著11部,制定地方标准2项,授权专利50余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套,科技成果转化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教师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2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出版教材4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9篇。学院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区级及以上立项97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授权专利119个;在历届“互联网+”大赛中斩获国赛2银2铜、区赛4金7银7铜的优异成绩,并在全国生命科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斩获多项佳绩。
平台建设:从“零”到“多”,搭建众多科研平台
建系之初,尚未设立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相关研究室陆续成立。1992年3月和2000年9月,应用生物研究所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研究所相继成立;2001年12月野生动植物生态学实验室获批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013年4月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实验室获批为广西重点实验室;2014年7月“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获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学院科研型研究机构上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为学院科研条件产生质的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学院已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以及多个珍稀濒危动植物繁育基地。
六十三年耕耘,硕果累累,经过几代生科人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生命科学学院得到了良好发展。站在2022年的历史节点上,肩负着六十余载的光荣与梦想,全体生科人正秉承“尊师重道 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和“自强不息、创新求索”的生科精神,团结一致,鼓足干劲,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