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情燃烧的小莫斯科(广西师专时期1932-1936)

发布时间:2022-08-10

(一) 历史概述

       广西最早的师范教育可追溯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坐落于桂林的广西高等学堂开办简易师范。次年建立了师范传习所。1908年起,广西开始设置独立的初级师范学校,陆续开办了3所省立初级师范和4所女子师范。但到了1929年夏,广西当局停办省立师范,将其并入各高级中学,设高中师范科,女子师范改为女子中学。广西的师范教育步入低谷。

       1931年,广西当局决定逐渐恢复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大力培养乡村师范教育师资。遂决定创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以其为本省培养师资的中心。

       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当时的广西,仅有广西大学、广西法政专门学校、广西边务学校三所高等学校。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广西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不仅是广西师范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亦是广西高等教育取得新发展的一个标志。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筹建过程充满艰辛。最初计划校址设在当时的省府南宁,以1929年停办的广西省立工程专门学校为基础,至1932年3月,已修建校舍四座。后经省政府委员会决议,学校于7月迁至桂林南郊的雁山园(西林公园),并添建宿舍及教室。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于1932年6月7日开始招生,9月1日开学。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校暨校长就职典礼,杨东莼就任首任校长。此后,在杨东莼校长的主持和一批进步教师的努力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一所颇具特色的新型民主进步学校,有“小莫斯科”之称,并逐步形成了“尊师重教,敬业乐群”和“弘文励教”的办学传统。其后,广西当局为了实现其统治意图,加强了对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管制,并于1936年6月,将其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1935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全景


 (二) 团体训练 风生水起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从创建之初就肩负着为农村培养人才的重任。广西教育厅厅长李任仁在开校暨校长就职典礼上说:“为着改建农村,所以才造成改建农村的发动机——师专便是这座发动机。师专学生,每个人都负起改建农村的责任,要和社会打成一片,不单是要训练科学的头脑,同时要锻炼成农民的身手。”

       广西师专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植能实现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这一宗旨的县教育行政人员及乡村师范、乡村中小学教职员。

       因而,在广西师专办学之初,筹备主任唐现之立足田园教育,加强农业生产实践课程,以培养“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传教士的精神”的学生,实现教育救国的目标。

       自杨东莼担任首任校长后,广西师专的办学指导思想逐渐从田园教育转为团体训练。杨东莼明确表示:“团体训练是师专学校的根本精神,是师专学校一切活动的灵魂。”他希望以团体训练打破学生们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此后,学校紧扣团体训练,重视政治教育和民主治校,鼓励学生组成自治团体,以生活竞进会、互助会、合作社、学生就餐就寝混编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讨论,培养“自由研究”的精神。学生在团体训练中思想进步很快。

广西师专礼堂(汇学堂)


 (三) 追寻进步 勇立潮头

       杨东莼是一名早期中共党员,1923年在长沙入党。1933年,师专教师官亦民坦率地向杨东莼要求介绍入党。军训大队部大队长杨必声则建议杨东莼在校内建立共产党组织。考虑到当时的政局,杨东莼都谢绝了。对此,杨东莼曾和共产党员朱克靖(朱笃一)、薛暮桥等人商量,认为在此环境条件下,以不发展党员为好。一则没有党组织领导,不好建党;二则不建党可以把师专办得长久一些,能多培养些革命青年,以后他们有了觉悟,自己能找到党。

       有了杨东莼这位引路人,广西师专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进步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新兴社会科学课程,如社会进化史、哲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农村经济、世界大势等。所用教材大都是当时的进步教材,陈望道以自己所著《修辞学友凡》为教材讲授修辞学,熊得山以自己所著《社会主义之基础知识》为教材讲授中国社会研究课程,邓初民以自己所著《政治学》为教材讲授政治学,杨潮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基础编写教材并从英文版马列主义文献和英、美进步书刊中选取文段作讲义。

       杨东莼指示图书馆馆长梁存真赴北平、上海、香港、广州四地采购了大量的图书,当时国内出版的进步书刊,凡是能买到的都买来了,而且很多复本。其中包括马恩列斯的书籍,还有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鲁迅等进步学者的著作。陈此生任教务主任后,派陈望道等教师到上海内山书店采购了大量进步书籍,引起了鲁迅的关注。学生课外自学阅读的也是进步图书:杨东莼的《本国文化史大纲》、邓初民的《社会进化史纲》、熊得山的《社会问题》、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布哈林的《唯物史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等。

       广西师专学生在进步思想的指引下向中共党组织靠拢。1934年冬,红军长征经过桂北,一名战士(中央苏区红军班长“小李”)负伤流落至广西师专附近,学生刘鸿珍(张华)、黎霞煊、黎锦若照顾他直至1935年7月伤愈。放暑假第二天,这三名学生留下休学申请书和两封告别信,和战士一同北上江西寻找红军和党组织。后来被捕,投入江西赣州监狱、广州集中营,1936年9月获释。1936年春,师专第一届学生刘敦安、梁寂溪和凌焕衡三人入党,成为广西师专最早入党的学生。7、8月间,原师专学生郭英布、路伟良、陶保桓、曾世钦先后入党。9月,陶保桓、曾世钦同庞敦志组成中共桂林支部,陶保桓任支部书记。中共桂林支部成立后,由于广西师专已并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首先在文法学院发展党员,原师专学生路瑶、李芦炭(李殷丹)入党,建立党小组,不久成立党支部,曾世钦为支书,李芦炭为组委,路璠为宣委。

       1935年10月,在杨潮的指导下,陶保桓、路伟良和龙德洽等进步学生在广西师专组建了“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1936年10月改名为“抗日反法西斯同盟”。该同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中共的秘密外围组织,部分盟员先后加入中共。

广西师专学生阅读的进步教材:熊得山著《社会主义之基础知识》

广西师专学生阅读的进步书籍:邓初民著《社会进化史纲》


 (四)名师荟萃 教学相长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章程》对教职员的品德作了八项要求:对于教育有深长的兴趣;对于学校有爱护之热情;对于同事能和衷共济;对于学生能以身作则;对于自己能自强不息;对于社会能公而忘私;对于真理能竭力拥护;对于人格能始终保持。在这八条标准的鞭策下,教师们精诚协作,风雨同舟,投身于广西师专的教育事业,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

       广西师专汇集了不少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其中海外留学归国的学者就有杨东莼、朱克靖、马宗融、汪泽楷、马哲民、熊得山、沈起予、陈此生、陈望道、沈西苓、邓初民等。杨东莼教伦理学,朱克靖教世界大势、社会进化史,汪泽楷教政治经济学,马哲民教历史哲学,邓初民教政治学,沈起予教文学概论,陈望道教修辞学和中国文法,沈西苓教戏剧概论。这些教师不但倾力于教学,还勤于研究,熊得山任教期间致力于《中国社会史论》的写作,陈望道任教期间认真撰写“中国文法研究”课程的讲稿,祝秀侠和夏征农任教期间合作的文艺专著《怎样自学文学》于1936年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广西师专还广邀著名学者、社会名流前来讲学,如胡适、李四光、张君励、田曙岚等。

       在“自由研究、集体生活”的教育理念下,广西师专采用课堂讲课与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每天上午安排三四节课,下午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养成了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良好学风。

       广西师专坚持自由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服务之精神,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注重将理论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多次组织开展各类社会调查,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1933年进行的广西农村经济调查,历时数月,编成《广西农村经济概况调查报告》一书,1934年印制出版。

陈望道在广西师专任教时用师专稿纸撰写的“中国文法研究”课程讲稿


(五) 文艺新风 如火如荼

       自建校以来,广西师专就十分重视发展新文艺,尤其是话剧表演,力图以这一新兴的文化载体传播爱国思想、呼唤和平。1933年秋,杨东莼聘“左联”作家沈起予来校任教后成立了剧团,曾演出反映东北人民反抗日军侵略的话剧《嫩江》《SOS》。1935年冬又成立了陈望道任团长的剧团,并组成陈望道、夏征农、杨潮三人领导小组。1936年聘请左翼导演沈西苓前来任教并担任剧团导演。这一剧团先后在桂林城内进行了两次公演,演出了欧阳予倩的讽刺剧《屏风后》和日本菊池宽的《父归》两个独幕剧,以及反帝名剧《怒吼吧,中国!》和俄国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两出大型话剧,引动了桂林乃至广西的话剧热潮。

       广西师专着力宣传新文化和进步思想。学校不仅出版机关刊物《师专校刊》(旬刊,1932年6月10日创刊,1936年6月停刊),还在教务主任陈此生的支持和陈望道、夏征农等教师的努力下,创办了综合性的刊物

1936年4月5日,广西师专剧团在《桂林日报》发布第二次公演公告

《师专校刊》第二卷第二三期合订刊,广西农村经济调查专号

《月牙》,从1935年11月16日创刊到1936年6月25日止,共出版了10期,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青年妇女和文艺理论、文学创作等问题。陈望道组织学生成立新文艺研究会,借《桂林日报》副刊的部分版面刊出《文艺周刊》(一说为《每周文学》),发表学生的新诗、散文、短篇小说、文艺短评和翻译作品,连续出了几期。1935年、1936年间,陈此生支持学生会出版壁报《普罗米修斯》,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讨论。《普罗米修斯》壁报曾被外界视为“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余波”,一位香港《星岛日报》记者曾用整版篇幅报道,其影响已超过了省界、国境。“九一八”事变之后,一些爱好音乐的学生组建了广西师专歌咏团,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抗日救亡歌曲,常常在校内外演唱。

       广西师专如火如荼的新文艺活动使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一批骨干学生成长为日后的文艺栋梁。例如,剧团的骨干成员周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科教片导演之一、北京电影学院首批教师之一;剧团和新文艺研究会的骨干陈迩冬成为作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歌咏团的组织者李志曙成为男低音歌唱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美声唱法比赛中获奖的首位声乐家。


(摘自王枬,唐仁郭主编《广西师范大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