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周年90件大事11|首次并入广西大学 师专办学基因延续

发布时间:2022-10-20

 ◎导读◎

       1936年6月,广西师专被迫停办并入广西大学,8月改为广西大学的文法学院,广西师专进步力量的革命活动在广西大学继续发展,开展抗日救亡民主运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作出了贡献。

师专停办

       从1932年广西师专创建到1936年并入广西大学仅仅4年时间,学校在杨东莼、陈此生等进步人士的领导下,办得很有生气和特色, 已形成一所新型学校的雏形。为什么师专停办呢?这是因为:一是杨东莼校长领导下的师专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与桂系当局办师专的目的背道而驰。桂系当局办师专的目的是培植地方势力,培养实现他们的政治主张所需要的人才,为他们推行的“三自三寓”政策服务。而杨东莼提出:“师专是对现有的学校或过去的师范学校革命而产生的”,“师专是建设广西之柱石”,明确地阐述了师专的办学宗旨是要把学校办成一所进步的、民主的、革命的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乡村教师和革命人才,这是桂系当局不能允许的。二是蒋桂妥协,桂系当局不再需要借助进步力量的支持。原来蒋桂矛盾激化,桂系当局想借助进步力量的支持与蒋介石抗衡,争夺中原。他们深知自己的力量还很弱小,必须招揽人才,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竖起“民主、开明”的旗帜,以“反蒋抗日”为号召,容许一大批民主进步人士、专家、学者到师专任教。而这批民主进步人士、专家、学者到师专任教后,传播革命思想,发展进步力量,当事态发展到触犯桂系当局利益时,他们就不能容忍这些进步力量的存在,从排挤杨东莼、朱笃一(朱克靖)开始,后来又解聘一大批民主进步人士和打击革命学生。1936年6月底,蒋桂妥协,“六一”运动结束,师专就被迫停办。

师专并入广西大学

       1936 年6 月,广西省政府根据《高等教育整理方案》,改组广西大学,校长由省主席黄旭初兼任,废副校长制,改设秘书长,并设立校本部,以资统辖各学院;并将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教师和在校学生并入广西大学。8月,又将广西师专改并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设文学、社会学两系,并附设乡村师范班,聘请陈望道教授为文学系主任,施复亮教授为社会学系主任。

       广西师专并入广西大学,使广西大学这所创办于1928 年的广西高等学府,其规模由原来理、工、农三个学院发展成为四个学院(加文法学院)11个系,1个经济研究所和1个附中,成为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在当时国内高等学校中享有一定声誉。

       广西师专并入广西大学后,原师专进步力量的革命活动在广西大学继续发展。“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的成员(未毕业的第三、四届学生) 转移到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作为广西师专学生领袖和广西“反法西斯大同盟”理事会主席的陶保桓,已经毕业离校,分配在省教育厅(南宁)工作。师专有一批青年学生在杨东莼、朱克靖、薛暮桥、杨潮等革命前辈的教育和影响下,进步很快,在斗争实践中受到了锻炼和考验。他们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而当时广西地下党组织处于秘密状态,1936年1月,刘敦安到香港找到广西地下党区委筹备员之一的陈勉恕,经陈的介绍,刘敦安、梁寂溪、凌焕衡(三人同时到香港找地下党组织)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回到南宁后,梁寂溪转到梧州初中教书,刘敦安、凌焕衡到南宁广西民团干校任政治教官,并从事党组织活动,首先发展麦世法、龙德洽入党,同年秋,又先后发展陶保桓、曾世钦等入党。并建立了支部,刘敦安任支部书记。后来又发展张镇道、毛恣观等20多人入党,建立了党总支,刘敦安指定杨江(路伟良)任总支书记(刘敦安当时任广西省军团书记)。他们的革命活动,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保桓入党后,以广西省教育厅第四科员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在学校、机关、团体之间开展革命活动,发动抗日救亡,培养进步力量,并保持着与刚刚并入广西大学的原师专学生的联系。1936年9月,陶保桓受上级党组织的派遣,从南宁返回桂林工作。10月,广西大学校本部及文法学院亦迁往桂林,以良丰西林公园(雁山园)为校址。

       陶保桓回桂不久,就建立了中共桂林支部(后设桂林县委)并任支部书记,在桂林中学、桂林女中等学校发展党员,仅半年时间,就培养吸收了十几名党员。同时,负责领导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地下党支部的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把原师专的“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改为“抗日反法西斯大同盟”,一些盟员也逐步被吸收为地下共产党员。而“抗日反法西斯大同盟”则作为党的外围组织。1936年10月,中共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支部正式成立,由曾世钦任支部书记,李炉炭(李殷丹)任宣传委员,路璠任组织委员。支部建立后,党组织发展很快,当时党员有:韦树辉、莫一凡、梁邦鄂、李明沂、杨美灏、邓剑浥、岑立翔、韦才献、宁振邦、苏浥、黄露西、廖洪、周甲铭(蒙谷)、邓崇武等。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党支部成为当时桂林党组织一个最有战斗力的支部。

       1937年2月,桂系当局企图以军事管制的办法,控制学生的进步活动。将文法学院迁入桂林李子园,还将文法学院附设乡村师范第三班学生编入广西民团干部学校训练。

开展抗日救亡民主运动

       师专合并到广西大学后,在文法学院党支部领导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民主运动。通过组织读书会,介绍进步书刊,推动社会科学的学习,促进广大同学了解世界形势,关心国家政治状况,

学习马列主义著作,传播革命思想理论。如介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等给青年学生学习,对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为进一步发展组织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通过领导学生自治会,开展抗日救亡民主运动。

文法学院办学旧址——桂林李子园

       从1936年底至1941年4月,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先后组织几十个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团队,如话剧团、歌咏团、演讲团、艺术团、假期社会服务团、战地服务团、抗敌后援工作团等,经常到省内各城镇、农村进行巡回演出宣传。演话剧、出壁报、贴标语、搞画展,举行营火晚会、歌咏晚会、联欢舞会、时事座谈会、家庭访问,开办群众夜校等宣传活动,进行抗敌救国宣传。他们1938年1月11日分乘13 辆汽车赴柳州及钦廉一带进行宣传活动,3月15日才先后返回学校上课。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热情之高,都是当时青年学生运动中少见的。

       此外,学生们还积极参加广西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作。1938 年文法学院学生自治会常务干事曾昭韪(党员)、秦川、何冠群等3 人除在校内开展活动外,还与桂林市各中学学生自治会联系成立桂林学联组织,参加广西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工作,推动了广西学生救亡运动的发展。经过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各种实际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一大批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为进一步壮大党的队伍创造了条件。1937年2月以后,先后发展王祥彻、甘文治、朱汝鉴、罗预全等4人入党。新生中也有一批党员进校,其中如李朋章、刘治琼、于辉坤、朱敦年。1938年2月,又有陈贞娴等几名党员来到广西大学,党支部的力量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1937年2月至1938年9月,文法学院在李子园时期共有党员11人,党支部书记为王祥彻。当时的学生自治会成员和班代表大部分都是党员和进步学生,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学校的救亡运动、学术研究以至各种群众团体活动,都开展得很有生机。

       这个时期中共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党支部,无论是在南宁,还是在桂林良丰和李子园的活动,不但在领导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广西学生军中和后来的中国革命斗争中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7年春,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陶保桓调离桂林,到柳州中学教书,以教学工作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工作。1937 年8月31 日,陶保桓在柳州中学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随即押往桂林,囚于广西警备司令部监狱。敌人妄图从他身上获取地下党的机密,反复刑讯逼供、拷打,他的左臂被打断,双手的拇指被刺出窟窿,全身上下,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惨不忍睹。他忍受了极端的痛苦折磨,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蔑视敌人,丝毫没有透露党的机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27岁。与陶保桓同在广西大学或广西师专求学的一批革命青年,许多人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强战士,他们为革命的胜利,为民族的生存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麦世法、刘敦安、郑定一、陈达伍、胡承桃、陈务智、余会之(均于1941 年在安徽立煌县被桂系军阀杀害)、张镇道(1947 年在广东西江打游击时牺牲,时任团长)、黄隆生(解放初期参加革命工作被土匪杀害)等20名革命先烈,他们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一直是鼓舞青年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许多人在他们的激励下成为广西革命活动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广西省厅局领导层成员的有梁寂溪、李隆、廖联原、张华、李殷丹、江平秋、路璠、路伟良(杨江)、何励锋、杨明等20多人;还有一批成为广西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如陈迩冬、汤松年、李志署、周伟、温致义、邱行、严沛、何励锋、雷剑、区镇、黄体荣、路璋、林志仪、汤有雁、韦若松、陈大文等等,他们为发展广西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汤有雁(师专第一届学生),1950年4月11日,毛泽东签发的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任命书


(刘朝文 执笔 郑国辉 审校)


文献来源

[1]广西师范大学校史修订组.广西师范大学史(1932-2002)[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严沛.刘敦安烈士传略[C]// 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桂林文史资料第20辑:三十年代广西师专.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本文摘自《90周年90件大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校对: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