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艰难玉成的教师摇篮(广西师院时期1953-1983)

发布时间:2022-08-12

(一)历史概述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以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及师范专修科全体学生为基础组建广西师范学院。在广西师范学院时期,学院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学院全部专业为师范教育专业,学院坚持师范性和地方性特色,依托师范教育的办学优势,积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承担广西中学师资培训任务。

       学院筹建之初有教职工56人,学生273人,设有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五个专修科,同时还设立公共政治理论教研组、教育学教研组、公共体育教研组等。之后,在五个专修科的基础上,增设相应的四年制本科,学院开始本专科同时招生。1958年,原有专修科停止招生。1958年至1960年期间,增设外语系、生物系、地理系( 1964年停办)、政治系。1973年,增设体育系。1981年,增设教育系。至1983年,学院共有10个系及相对应的10个本科专业,文理结合的师范教育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在这一时期,学院克服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经历了动乱之苦,“文革”期间,学院各项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文革”结束后,学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最终转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使得学院真正成为广西地区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为广西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筹建学院 焕然前行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1953年5月,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着手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同年10月,经中央批准,改为筹建广西师范学院,并成立筹备委员会,由李迪生任主任委员,梁唐晋、黄羽、石兆棠任副主任委员。根据以培养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的方针,以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教育等系部分教师,师范专修科学生为基础组建广西师范学院,并接管原广西大学留下的房地产、图书资料以及仪器设备,校址在桂林将军桥原广西大学校址。由“广西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负责学院组建事宜。1953年11月,制定《广西师范学院暂行规程草案》,包括教学组织与教学计划、行政组织、制度等内容,指导并推动学院的筹建工作。

       广西师范学院从综合性大学的师范专修科调整为独立的师范院校,办学体制发生重大转变,在筹备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在思想上,院系调整后,教师、干部队伍中存在许多思想疑虑和不安情绪;在教学组织上,新的教学机构一时还不能建立健全起来,加上院系调整后教学人员留得太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和行政工作任务都很繁重,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很欠缺;在校园建设上,刚在原广西大学校址办学不满一年,中共中央就决定将广西师院校舍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校舍对调,校址搬迁给学院发展造成了更大的难题。学院筹委会带领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建立、健全教学与行政组织机构与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热爱师范教育的思想,消除全院师生的疑虑和不安,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确立教学和工作秩序,学院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1953年9月24日,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委员会发出关于广西大学调整的通知,明确广西大学各院系调整搬迁方案。通知指出,“由广西大学师范专科组成广西师范学院,不搬迁”,即留在原广西大学校址办学。

1953年10月,启用广西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印章(方印和条印)


 (三) 稳抓党建 力促改革

       全国院系调整后筹建成立的广西师范学院,党的领导力量单薄。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学院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党总支和党委,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党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党组织的加强,确立了党在学院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学院党委的建立,标志着学院领导体制的重大变化,从此,学院由原来的院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原来学院党总支对学院行政的监督保证关系,改为党委对学院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关系,强调党委对学院工作实行全面领导。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一切学生,应该受党委的领导”,“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学院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领导体制的试行方案》,加强对教学、科学研究、劳动生产、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领导。系一级实行党总支(支部)领导下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在学院各项工作中,党建工作也成为学院工作的重点之一,学生党员人数成倍增加,党的组织有所壮大和发展,成为学院建设的坚强力量,成为促进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各级行政组织和教学组织也建立发展起来,学院秩序更加稳定,党的威信得到了提高,为此后学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学院党组织及其活动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全院师生员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完善党组织,统一思想认识,制订和落实各项措施,进行各项改革,办学秩序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0年2月21 日,中文系党总支召开成立大会。

1979年11月13 日,学院党委组织院系领导讨论有关真理标准的问题。

1982年11月,召开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会议讨论了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 教学并进 师道相传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广西师范学院的教学活动经历了学习苏联模式和经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基”教学的教学改革阶段。1961年,学院根据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执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整顿和提高学院的教学工作。学院在总结以往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教学为主,紧抓师范特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各院系都制订了《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措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重视基本理论学习,特别是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加强“三基”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拓宽办学思路,强调面向中学教育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考试方面进行改革,专业和课程经过不断调整改革,逐步完善。各系都加强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教育业务的训练。

       在广西师院时期,一批全国院系调整时留下的教帅经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历练以及社会的洗礼,以其出色的工作和丰硕的成果成为广西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骨干,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时期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其代表人物有:冯振、秦似、陈伯康、赵佩莹、黄现瑶、万仲文、何承聪、董继昌、唐肇华、彭泽陶、沙少海、陈伟芳、苏更生、周忠著、罗锦泰、郑显通等。

1973年9月学院欢迎新学员入学

       广西师范学院不仅承担全日制本专科生的教育任务,而且通过短训班、师训班、函授等形式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助推广西在职中学师资水平的提高。1957年学院增设函授部,开办函授教育,初设中文、数学2个专业,之后陆续开设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等7个专业,从专科函授逐渐发展到本科函授。函授教育受“文革”影响一度中断,于1979年恢复。至1983年,先后有7290名学员参加学习,有2660余人获得毕业资格。同时,学院辗转广西各地,深入山区,送教下乡,为广西中学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和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革”期间,学院的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但学院不忘本职,举办师资培训班,招收工农兵学员,开门办学,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文革”后,学院拨乱反正,统一思想,落实党中央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回到正确的轨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五) 提升办学 厚积薄发

       1979年,学院首次在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汉语史、现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和基础数学等六个专业招收研究生。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这次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358个,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3185个。学院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拥有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1982年,学院成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至1982年,共招收研究生39人。

       学院留学生教育始于1981年,当时成立了留学生班教学小组,首批留学生12人是来自美国的旅游学习团。1982年2月,接受27名来自美国高校的校际交流留学生。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汉语课设有精读、会话、听力等课程,中国文化课包括书法、绘画、武术课以及一些传统文化讲座。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是学院在改革开放后办学层次的飞跃和办学范围的拓展,是学院抓住机遇,善于利用自身的人文学科优势和所处的桂林王城这一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办学宝地的结果,它的扬帆起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文系首届硕士研究生与学院领导、导师毕业合影(1982年)

1982年3月,中文系汉语教师李谱英辅导美国留学生


 (六) 科研创新 学以致用

       广西师范学院时期,科研氛围良好,全院各系与教研组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科学报告会和讨论会,积极开展对各种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并且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广西的特点,具有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个时期,文理科都有重要研究成果问世,取得了一定成绩。

       文科各系,科研成果喜人。从1956年开始,先后出版专著10余部,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教学研究文章400余篇。其中《广西方言概要》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表扬,历史系的太平天国研究论文集和地理系的喀斯特研究论文,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理科各系的科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生物、地理两系的师生下乡进行鱼类养殖、河流、土壤、气候和农村建设规划的调查研究,并写出了若干调查报告,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资料和技术指导;物理系师生到柳州电厂、全州水电站进行现场教学并编写教材;化学系师生到广西各地帮助进行钢铁化验工作;数学系师生到青狮潭水库、南宁交通局、柳州机械厂等20多个单位,一边劳动,一边运用数学计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该系的线性规划的运用,在生产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物理系与广西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成功半导体收音机、锗二极管、三极管、扩散管等产品,并进行小批量生产;生物系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承担全区甘蔗组织培养育苗研究项目。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的教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进行科研工作。生物系李汉华副教授等深入白头叶猴产区作系统考察研究,认为白头叶猴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属世界珍稀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物理系教师进行可控硅、陶瓷喇叭、陶瓷滤波器等项目的研究,获得成功;对激光应用于农业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陈光旨教授著的《理论物理概论》《热力学统计物理基础》,被广西区内外高等学校采用。化学系教师进行够(镧系元素)、锆铪提取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成果,并且从蜂蜡中提取高纯度三十烷醇-1获得成功。

1959年,中文系教师深入壮乡收集资料

历史系师生在金田地区实地考察太平天国遗址

1960年2月,物理系举办第一届学术报告会,唐肇华作报告

数学系研制的第一台非线性计算机( 1958年)

化学系黄文榜、卢泽勤、范会钦从蜂蜡中提取高纯度三十烷醇-1获得成功

1975年7月5日,生物系73级师生在朝阳公社进行水稻“三系”繁殖实验研究


 (七) 缤纷校园 化育学子

        广西师范学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学院各系组建管弦乐队、文艺队、话剧演出队、文艺小组、篮球队、足球队等文艺体育团体,积极开展文艺晚会、诗朗诵会、话剧演出、编印刊物和体育比赛活动。比如,1961年至1964年期间,广西师院学生会编印了3期《秀峰歌声》,收录了大量革命歌曲,以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1980年又出版了复刊号;1967年中文系63级学生自行编印《鲁迅语录》,寄给鲁迅夫人许广平,收到了许广平的回信;中文系学生还创办了刊物《百花亭》《钢花》《叠彩》《芦笛》等,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广西师范学院的校园里,常常可见各级领导前来参观指导的身影,也时不时响起文化名人激情昂扬作报告的声音。1953年至1983年间,校园里留下了陈毅、胡耀邦、郭沫若、周扬、林砺儒、陶铸、王力、翦伯赞、叶君健、千家驹等一批领导和学者的足迹,他们不仅为莘莘学子带来了新知识、新资讯,也开启了学子们的新思想、新希望。

50年代学生会组建的学生管弦乐队利用课余时间训练

1958年8月19日,学院红旗文工团旅柳公演合影纪念

1978年,纪念“五四”文艺晚会

1979年,中文系师生演出话剧《于无声处》

广西师范学院体操队

1957年12月,学院举行第二届田径运动会

1978年11月,学院在育才校区举办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


(摘自王枬,唐仁郭主编《广西师范大学简史》)